水是生命之源,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城鎮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給水排水技術也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跨越式發展。十九大報告多次強調“美好生活”,而美好生活的實現,離不開“最后一公里”中優質的供水、舒適的用水、健康的排水。這些發展變化的背后,離不開建筑給水排水幾代人的努力和奮斗。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院”)副總經理、總工程師趙鋰,帶領團隊36年來在建筑給水排水領域開展了一系列科研探索和工程實踐,創建了終端供水水質保障技術、生活熱水水質及保障技術、排水系統衛生安全保障技術、游泳池和公共浴池水質及保障技術、機電抗震技術,為建立健全我國建筑給水排水標準體系貢獻了力量。
趙鋰擔任住房城鄉建設部建筑給水排水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城鎮給水排水標準會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在標準編制方面不斷開拓創新,主編了建筑給水排水專業唯一的全文強制工程建設規范《建筑給水排水與節水通用規范》、第一部國家建筑節水標準《民用建筑節水設計標準》、第一部建筑機電工程抗震國家標準《民用建筑機電工程抗震設計規范》、第一部海綿城市建設源頭減排的國家標準《建筑與小區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術規范》,共計主編了28項國家標準和系列行業標準、10項學協會標準,主持國家和省部級科研課題20余項,榮獲省部級科技獎勵30余項,在推動建筑給水排水行業標準化改革中作出了突出貢獻。2019年,趙鋰榮獲標準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稱號。
1985年,趙鋰從哈爾濱建筑工程學院(現哈爾濱工業大學)給水排水專業畢業,進入建設部建筑設計院工作。1987年承擔援外工程烏干達國家體育中心的設計工作,并前往東非開展調研收資工作;1992年,趙鋰前往位于阿拉伯半島的也門共和國,開展國際工程總承包工程的給排水設計與管理工作;1997年,剛回國不久的趙鋰,按照單位安排前往改革開放的前沿深圳華森建筑與工程設計顧問有限公司開展給排水設計工作,同時也在香港華森設計與工程顧問公司工作。特殊的工作經歷,讓趙鋰深深地意識到我國與當時的發達國家之間,在標準規范上還存在巨大差距,也逐步認識到中國標準化工作改革并與國際接軌的重要性。他對本刊說“經歷了改革開放,我們的工程建設率先走出國門,但標準和標準體系還比較落后,與工程建設的發展速度不匹配。尤其在黨中央“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制造、中國建造不斷為國爭光,質量要跟進,標準應先行,大量工作亟待開展”,言語中感受到深深的家國情懷。
2003年趙鋰調回中國院本部任職,開啟了工程實踐、標準編制、科研攻關、行業引領的快速發展階段。趙鋰從給水排水所所長、機電院院長、中國院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逐步成長為行業領軍人物。
在工程實踐方面,完成了包括深圳威尼斯酒店、北外出版樓、深圳京基金融中心等近百項工程項目,榮獲包括國家優秀工程設計獎在內的數十項獎項。在深圳京基金融中心項目中,創新性的提出了“雙水源、常高壓”消防供水系統理念和技術,確保了建筑消防安全,應用于包括天津117塔、武漢綠地國際金融城等近40項250m以上超高層建筑。
在標準方面,主編了28項國家標準和系列行業標準、10項學協會標準,在建筑節水、建筑與小區雨水、建筑熱水、游泳池、機電抗震、管道直飲水等領域,填補了多項標準空白,其中建筑與小區雨水控制及利用成為海綿城市建設源頭減排的重要依據;游泳池、管道直飲水、機電抗震領域標準規范,分別推動了百億級新興市場。此外,趙鋰還擔任了住房城鄉建設部建筑給水排水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在建筑給水排水標準體系建立及發展改革方面,為建筑給水排水行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在科研攻關方面,主持了十余項國家課題,包括“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十二五”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課題、“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帶領團隊在建筑給水排水領域開展了十余年的研究和探索。趙鋰帶領團隊圍繞百姓關心關注的熱點問題,提出了“建筑水系統微循環重構”的系統化解決方案,形成了多項創新性成果,“建筑水系統微循環重構技術研究與示范”、“集中生活熱水水質保障與節能節水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游泳池關鍵技術及應用”等科技成果,經多位院士領銜的專家團隊鑒定,認為均擁有多項原創性技術成果,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三項科技成果均榮獲了建設行業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行業組織發展方面,于2008年組織建立了中國建筑學會建筑給水排水研究分會,為全國建筑給水排水行業的從業者提供了溝通交流的平臺,其分會年會已成為建筑給水排水行業年度盛會,年會常年保持千人以上規模。近年來,分別組織建立其他相關社會團體的分支機構,在更多的平臺上為從業者提供了交流學習的機會。
長期與趙鋰共事的中國院教授級高工錢江鋒在采訪中告訴本刊:“跟隨趙院的那些年印象最深的是他自身在建筑給排水專業技術的不斷追求和深厚造詣。趙院不僅注重技術創新,能夠運用標準體系化建設推進創新技術的普適化推廣應用。通過國家重大專項課題、科技支撐計劃、重點研發計劃等系列研究,在綠色發展、節能節水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方面有技術突破,同時能夠運用標準體系將創新推廣應用,做到了產學研并用,推動行業技術前進。”
找差距、補空白 28項國家及行業標準促發展
趙鋰在海綿城市建設、踐行綠色建筑、終端供水水質保障、生活熱水水質保障、管道直飲水技術、游泳池水質提升技術、建筑機電抗震設計體系等方面,開展了36年的持續探索和實踐。他驕傲的談到“與九十年代相比,我國建筑給水排水標準體系,基本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甚至領跑”,主編的多項標準填補了國際空白,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管道直飲水工程技術規范》是他主編的第一本行業標準,那時剛從深圳回北京,香港及外資事務所先進的理念讓他深受啟發,決定要把管道直飲水的概念推廣到標準領域,實現百姓打開龍頭就可以直接飲用的需求。該標準指導了北京奧運會場館建設,全部場館都建設了管道直飲水系統。
北京奧運會前夕,國家游泳中心水質標準方面遇到了難題,國際泳聯要求游泳池水質標準執行舉辦國當地標準,而我國尚未有符合國際比賽需求的標準,趙鋰及團隊臨危受命,主編了行業標準《游泳池水質標準》及《游泳池給水排水工程技術規程》,支撐了國家主辦國際專業游泳比賽建設游泳館的需求和全民體育健身運動的開展。行業標準《游泳池水質標準》也獲了中國標準創新獎,也是有史以來唯一一個獲得該獎項的行業標準。
北京奧運會后,在多本標準編制的經驗基礎上,趙鋰加快了建筑給水排水標準化的步伐,分別在民用建筑節水、建筑雨水控制與利用、機電抗震、技術法規等方面開展了大量探索性工作。
在建筑節水領域,趙鋰主編了第一本國家建筑節水標準《民用建筑節水設計標準》。該標準回答了什么樣的建筑可以稱為“節水”建筑, 節水設計應采用什么系統、技術、設備及器具等。民用建筑節水設計標準,為我國城市節水工作提供了有效支撐,保障了《全民節水行動計劃》、《城鎮節水工作指南》的落地和實施。
在建筑雨水控制與利用領域,趙鋰主編了第一部海綿城市建設源頭減排的國家標準《建筑與小區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術規范》。該標準是海綿城市建設“十加一”規范系列中最重要、也是唯一一本源頭減排方面的海綿城市國家規范,把建設用地視作一個基本單位,堅持灰綠結合、綠色為主,對雨水利用總量和外排流量進行控制,實現了建筑雨水利用。
在機電抗震領域,趙鋰主編了第一部建筑機電工程抗震國家標準《民用建筑機電工程抗震設計規范》。此前我國機電各專業無建筑物內的管道、風道、電纜橋架的相關抗震設計標準,在我國發生的地震中,機電設備的二次傷害造成了一定人員傷亡,作為行業專家的趙鋰,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主動扛起了重擔。趙鋰帶領團隊,查資料、搞調研,學先進、找差距,借鑒國際上發達國家機電附屬設施抗震要求及產品,結合國內機電專業實際,建立了我國機電抗震設計技術體系,首次對建筑機電工程涉及的室內外給排水、采暖空調、建筑電氣、燃氣等專業的管線、設施設備抗震措施提出了具體要求,指導了全國建筑機電工程抗震設計,引發近百億的電抗震支吊架產品及施工安裝的市場。
全文強制性工程建設規范系列是開展工程建設活動的“底線”要求,具有“技術法規”性質,在我國工程建設標準體系中屬于頂層設計。趙鋰主編了其中建筑給水排水專業的全文強制性工程建設規范《建筑給水排水與節水通用規范》。它是迄今為止我國建筑給排水領域唯一一本全文強制性標準,為通用類標準,解決了項目建設類強制性標準中共性及重復出現的技術要求。從給水系統、排水系統、熱水系統、游泳池及娛樂休閑設施水系統、非傳統水源利用、施工驗收、運行維護七個方面提出底線控制要求。有效保障建筑給水排水安全、節約水資源、規范建筑水系統節水工程規劃、建設質量和系統正常運行,為政府監管提供了強有力技術依據。
36多年標準化實踐,28項國家及行業標準,趙鋰用實際行動詮釋著行業責任和擔當,在建筑給水排水行業標準化改革方面, 還在持續地耕耘。
守初心、謀創新 “微循環重構”贏民心
建筑給水排水和百姓生活緊密相關,百姓的痛點就是我們的焦點,百姓的好評就是我們最好的獎勵。——趙鋰
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城市的建筑類型也逐步從建國初期的單層、多層建筑,發展到目前的高層建筑為主,建筑的高度、類型和復雜程度,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建筑給水排水作為城鎮供水的“最后一公里”,是從源頭到龍頭全過程飲用水安全保障的關鍵,建筑給水排水品質是城鎮百姓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在建筑給水排水行業摸爬滾打幾十年的趙鋰深知,建筑給水排水是整個給水排水學科中最接近百姓生活的部分,城鎮給水排水領域的多數工作,不是每個百姓都能夠看得見的,但是建筑給水排水的工作是每個百姓都能摸得著、有切身感受的,可以說建筑給水排水的品質直接影響了百姓的安全感、幸福感和獲得感。
趙鋰談到“隨著建筑行業的不斷發展,建筑給水排水系統的復雜性不斷提高,技術需求與現狀水平的不匹配,導致了建筑給水排水系統逐漸出現一些問題,例如部分龍頭水壓不穩定,龍頭水出現黃水、紅蟲等水質問題,衛生間返臭氣等”。這些問題,影響了百姓生活的用水體驗,甚至威脅了百姓健康。
建筑水系統既是城鎮供水系統的終端,也是城市排水系統的始端,是生活用水從“供”轉向“排”的轉折點,構成了水資源在城市水系統循環的重要節點。在傳統的建筑水系統中,生活用水的流轉過程,為“建筑給水系統”到“建筑排水系統”的單向流轉,水從建筑給水系統經過生活用水過程排入建筑排水系統,隨城鎮排水進入水系統的自然循環過程。為了響應國家“推進資源循環利用”的號召,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提出 建筑水系統“微循環”的理念,在常規建筑水系統的基礎上,通過構建戶內環狀供水、戶內灰水回用和場地雨水處理回用,實現建筑水系統內水的微循環,通過戶內灰水和雨水回用,提了建筑水系統的水資源利用效率,通過戶內環狀供水方式,消除了建筑戶內“死水”區,顯著縮短了戶內供水管道的水力停留時間,保障供水水質安全。
他帶領團隊聯合十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開展了十余年的建筑水系統“微循環重構”技術研究、標準編制、產品開發、工程應用等實踐,趙鋰驕傲地談到“建筑水系統微循環重構技術體系,從流程上看包含了建筑給水、建筑用水、建筑排水過程,涉及建筑與小區紅線范圍內的全部用水過程,解決了多個百姓關心的問題,成果獲得了百姓和行業的高度認可”。
建筑水系統微循環重構技術體系產出標準規范14項(包含國家標準2項、行業標準6項、協會標準2項、聯盟標準4項),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9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37項,發表學術論文101篇,出版專著3部,獲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住房城鄉建設部華夏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香港建造業議會國際創新獎一等獎第一名。同名書籍《建筑水系統微循環重構技術研究與應用》被列入“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水業泰斗李圭白院士在“序”中評價到“代表了目前我國建筑給水排水行業技術發展的最高水平,在國際上也處于領先”,這幾乎是老專家對從業者的最高贊譽了。
趙鋰科技創新的腳步從未停下,在過去的榮譽和成績面前,他顯得十分淡然,談到“我們團隊還在承擔兩項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還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們去研究和探索”。
惜人才、重培養 青年才俊展鋒芒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作為行業領軍的趙鋰,深知團隊和人才的重要。在他的帶領下,一批青年人才快速成長,團隊里的“70后”、“80后”逐漸成為行業中堅力量,已培養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4名、高級工程師6名,培養了博士后2名,他們成為了央企二級部門主管、行業二級學、協會秘書長,成為了國家科研課題和任務的負責人,在工程設計、標準編制、科技創新、產品開發等方面,逐漸成為不同方向領域的杰出青年人才。
住房城鄉建設部高等教育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評估委員會主任委員崔福義教授評價到“國內建筑給水排水頂尖專家不少,但是這種規模的頂尖團隊不多,可以說是行業不可或缺的,把建筑給水排水帶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趙鋰曾擔任高等教育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評估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參與學科發展和評估工作。“我們經常以為建筑給水排水只有設計,但是慢慢接觸才發現,這里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有很多難題需要去解決,需要科技創新、需要青年才俊”,崔福義教授言語中表露出了對趙鋰及團隊的肯定。
趙鋰的首位博士后劉永旺對他評價到“我們都親切的稱呼領導為“趙院”,趙院工作中平易近人、親力親為,手把手教我們技術和方法;趙院關注年輕人的成長,為我們創造了無數鍛煉機會,最大限度給我們發揮能力空間;趙院從來不會因工作不到位批評我們,只會在我們的文本里用修訂模式不斷修改;趙院……”,從談話中深深的感受到學生對趙鋰的敬重之情。
在對趙鋰的采訪中,談到取得的豐碩成果時,趙鋰說“成績都是大家的,我也只是代表而已”,或許這種謙虛的態度就是團隊凝聚力的核心。
抗疫情、擔使命 首部抗疫指南顯擔當
2020年春節假期,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突發,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斗爭中,趙鋰和他的團隊危難之處顯伸手,趙鋰團隊以驚人的“5天”時間完成了國內首部學會抗疫技術指南——《辦公建筑應對“新型冠狀病毒”運行管理應急措施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彰顯了央企的社會責任和標準化工作者的擔當。
時值疫情防控最吃勁的關鍵階段,國家延長春節假期來防控疫情傳播。而辦公建筑作為人員密集、使用頻繁的公共空間,面對疫情尚未有效控制、春節假期結束,辦公建筑如何有序投入復工復產、防控疫情傳播,是每一個樓宇管理機構即將面臨的緊迫問題。
中國建筑科技集團領導未雨綢繆、提前研判,履行央企社會責任,提出了辦公環境保障的社會需求。趙鋰受命于2020年1月27日(正月初三)組織行業頂尖專家,組成標準編寫組。趙鋰領銜的編寫組憑借多項國家重大專項科研成果的積累,在SARS疫情防控經驗的基礎上,突出重點、精準施策,圍繞新冠疫情的特征,從空調通風、給排水系統、系統清潔和保潔消毒、垃圾收集和暫存等方面開展編制。編寫組通宵達旦的工作,不分晝夜為復工復產“搶時間”,僅用5天時間完成《指南》編制,于2020年2月4日發布公告,自2月5日起實施。
《指南》發布后得到了社會廣泛認同和采用,為人們做好防疫、復工復產吃了一顆“定心丸”。國資委“國資小新”、人民日報手機版、北京日報“天天快報”客戶端、建設報、新浪網等權威媒體大量轉發,當天的閱讀量就達到35萬以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其網站上發布了《指南》的公告,這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首次為社團標準發布公告。編制組被國務院國資委評為“中央企業抗擊新冠疫情先進集體”。
訪談最后,趙鋰通過本刊談了自己對標準化工作的展望,他提出,國家標準化改革工作已全面展開,特別是工程建設標準化工作的推進,將建立由政府主導制定的強制性標準與市場自主制定的標準協同發展、協調配套的新型標準體系,政府主導制定的標準側重于?;?,市場自主制定的標準側重于提高競爭力。形成讓標準成為對質量的“硬約束”,推動中國經濟邁向中高端水平。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面向行業高質量發展、面對百姓美好生活需求,趙鋰說會永遠同行在路上!